过去和现在看似非常紧密又无所谓的两件事,不知从什么时候,开始变成紧张物资了。
追溯到以前,凡单位有些能力的,又是自产自销的年代,都是凭结婚申请书,结婚证,就能领到单位调剂房的钥匙,加以装饰就能办大事了,具体也记不清是什么时侯,什么年代,青年人进厂后都会跟着师付学徒等,那时候总有一种糊里糊涂的感觉就看着比我们大的人结婚抱娃了,结婚房子是调剂的单位房产,酒席是每人10元20元的份子,三大件不能少,从三转一响的小产品,变成了三转一响的大家电,变的是物质,不变的是单位房子。
小时候,父母到哪个城市做老师,学校都会有教师楼可以住,小孩子都是教师子弟,放假了,篮球场操场肆意奔跑,图书馆也开放,大门还有学校门卫看守,渡过了大人孩子都安心的时光。
工作后,单位会分配宿舍,有床等生活用品,若是结婚,单位会分配婚房可以一直住下去,后来才想自己买房,觉得70后还是蛮知足的。不过也有弊端,没有家传祖宅可以继承,或者拆迁房。
参加工作后,单位给了一个两房套间,四只单身狗。大国企出差多,住招待所竟多于住宿舍。
上海读研才听说有婚姻顺口溜: 一要嫁妆,二老为官,三转一响,四季衣裳,五官端正,六亲不认,七十大元,八面玲珑,酒烟不沾,十分听话。
幸好没说两室一厅。
首先,向老师致敬!
老师的宿舍,应该叫筒子楼吧?就是那种厨房几家公用,卫生间公用,门卫记得当年的称呼叫传达室,至于保安这称呼是深圳开放引进外资,进来的外来文化叫法了。现在始终想不明白,几十年前的孩子无忧无虑,也能出现原子弹之父,潜艇之父,导弹之父,等等,现在孩子太辛苦了,作业多,难度大,书包重,要求多,,,,。
不是啊,是学校会有专门的老师宿舍,房子按人口分配。我家住的三室一厅,有一个独立小院子,有绿茵,三室一厅外面距离2米左右是自己家独立的厨房和储物室,距离教师楼住宅区外约100米左右有公共洗手间,或者学校卫生间,房屋哪里需要修缮会有后勤师傅来维修,不收费的。暑假会有学生来家里找父母补课,也没有任何费用,还会在我家吃饭,高中或者大学教师楼没你想象的简陋,学校占地面积很大的。逢过节老师们会在操场举办浪漫的聚会,上海知青占多数。
我工作时,单位会有俱乐部,读书馆、球室,小到初中的学校、医务所、幼稚园等等,员工不用出单位,一切生活服务都有。
现在呢,除了学校、幼稚园不再开办。医务所、健身房、体检中心与时俱进,新进员工也有几个人的宿舍分配,但公司不会分婚房,以前单位会盖几栋婚房楼,按职称、工龄分配给需要结婚的员工。
人工智能代替了劳动力,工作岗位少,这两年养老金问题,延迟退休等无形增加了现在的内卷和压力。
谢谢你介绍的学校风景如此详细,最亮眼是当年你父母老师一辈人,他们对来家辅导的学生不收费,还管吃,
我记得,老师收费辅导这件事,是在千禧年2000年以后,社会上来了台风,这台风的编号是“老师的价值如何体现”,这台风一登陆以后,年轻的老师芳心,春心一个个都开始涌动,出现了,上课时讲课语速加快,没有轻重语气分明,浇水式教育,不懂的,有压力的,跟不上的,成绩差的,那就放学后踉我回家补课吧。
久而久之,久而久之,老师形象变成打工者形象,
这段顺口溜,确实是七,八十年代,上海,江苏,浙江等一部分地区流传的男婚女嫁的要求,讲起来,比现在有房,有车,有存款,要强许多,其实,很多事物或现象,因为风吹偏了,就造成了偏差,你想想,女人提这些要求是为啥?还不是为了两小口子过的日子幸福点,享受点,那么,为什么世人会如此反感,其实,底子差是根本。
底子是指经济能力吗?你错了,我身边底子好的有几个都不找老婆,他们都说很难知道是否真心,还是因为钱,一般我们在社会见形形色色的人都知道,重利益或重金钱的人感情偏低,而相反则看重感情偏高,当然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,但是大概率如此。
底子好的防范心较高可以理解,我们男人也不希望找到一个不真心或坏女人,底子不好的会反感也可以理解,试问一开始不管相亲或网络初识什么关系还不是就问底子,有几人喜欢,再说有的女人问了,底子差过女的还会被羞辱,我就有这种经历,虽然我不算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男人但工作认真,底子也不算很差,遇到这种女人我只能说遇宝不识宝,只看金钱不看人就是肤浅的一种表现。
七八十年代物资极度贫乏。很多人在单位宿舍结婚,嫁妆无处放,彩礼也很少听说。结婚养育子女天经地义,离婚率很低。在困难中享受生活。
九十年代后开始买房,有了空调电视汽车,离婚率反而直线上升。
人口普查统计,全国两亿多人独居。
财富与幸福快乐成反比,很不正常。
七八十年代人们真的生活在那种纯色的爱情年代,介绍人双方认识以后,约在某天晚上,大多是先逛小公园,怕被同事或邻居看到这女孩子谈对象了,往往这次的逛小公园,就能决定是否能再约下一次的可能,首先,女孩子考验男生的是不许动手动脚,然后女生暗送秋波时也在观察男生的目光,这时的女生是不喜欢老游击队员的,
往往下次约会是通过写信或公用电话或前一次的约定,都会约看电影,以国产片为多,婚庆时,双方准备的都很少,被子是男女双方全家人,用聚存的布票,后来有了结婚券购买些简单结婚用品,
那个年代的男女,虽然物质非常紧缺,很多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用,比如,布票,粮票,油票,煤票,盐票,糖票,后又增加了工业券,这是可以买家电用品了,就是这么情况,人们往往都在或者快要在达到恋爱年龄和结婚年龄时,真的拼命地托人,托亲戚介绍对象,就怕被拉下,就怕被讲变成光光棍,就怕被讲变成老姑娘,
结婚时的房子要求,大多数男女都不会提这方面要求,因为他们知道,自己父母都会为他们小夫妻辟出一个小房间,然后把其他还没长大的儿子合在一起挤挤,会把还没长大的女儿合在一起挤挤,大多是上下铺,或阁楼,有些住房困难家庭,只能晚上用块厚布帘隔开了,白天再拉开,这就是七十年代之前的婚姻与房子。
八十年代后期,九十年代开始,国家经济发展了,引用了外资,以及无偿援助资金的帮助,一步步开始建设,发展,条件逐步好转,外来文化也多了许多渠道,电影,电视,报纸,等等,其他人能单身,其他人能吵架离婚的文化也进入或者讲也浸湿了中华大地,开始由一些大城市染上了过不好就离婚的风气,不过那个年代仍然是不好意思宣布,宣扬,没现在这么夸张,没现在这么直接了当,不过也难怪,当年没有现在的抖音平台。
财富与幸福,快乐,究竟应该如何去划分,如何去比?这些跟现实有关,同样一句话,放在职场和放在家庭,夫妻上去解释,会有所不同,放在职场和创业上,认为是励志,放在夫妻家庭关系上,认为是鸡汤。
精神上拧不清,转向可直接兑现的物质,是认知导致安全感缺乏。
物质的愿望即使达到,又岂可免生活的一地鸡毛?
但
自己确实要努力上进,做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